26年的会展产业链诚信服务商 注册有惊喜

国内需求平台 企业登录中心 帮助中心|

咨询热线:18122113368

在线客服

关闭

艺术展泛滥致审美无所适从

2017-08-08 11:08

       最近,深圳有业界人士提到,当下深圳几乎每天都有展会开幕,多数展览也就各领风骚三五天。其实,在全国各大城市,这种情况可谓司空见惯。从公立美术馆、博物馆,到营利性质的画廊和各种名目的艺术机构,每天在城市的某个角落,都有“展览大片”上映。因此,我们是时候问一问,展览为何这么多?会带来哪些弊端?艺术家和主办机构该如何向观众呈现一场有看头的展览?面对密集的展览“轰炸”,观众又要如何识别高品质的展览?

 

  现象:一些展览其实是商业营销

 

  当前各类艺术会展你方唱罢我登场。对此,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批评家梁江首先肯定这是好事,证明了我国美术事业的蓬勃发展。然而,这些艺术含金量参差不齐的艺术展,往往会让观众产生审美上的无所适从。

 

  “以前,只有美协系统的单位才能主办展览,现在,画廊、企业等也都能办展览,形成了多元自由的艺术氛围,说明社会的包容度大了,也印证了社会在进步发展。”梁江说。展览泛滥使得艺术监管、艺术标准和规范等方面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梁江提到:“有些展览展现的作品其实不怎么样,不应该获得太高评价,但前言或介绍中充斥了溢美之词;有些展览则打着学术的旗号,其实做的是商业营销。而公众往往不明就里,判别起来很困难,容易产生审美上的无所适从。”

 

  许钦松也认为,当下文化领域中通俗化的东西占据了大部分的阵地,艺术也难以幸免,因此迎合市场、商业味重的展览很多见。“但目前我们还不能硬邦邦地去杜绝这种现象,也杜绝不了。因为这迎合了相当受众群体的需要。”同时,商业性机构做画展以盈利为目标,在他看来也无可厚非。当然,如果展览只停留在产销平台上,的确很难让人满意。许钦松强调:“文化要发展,需要靠有作为的艺术家去推动。当展览多到一定程度,就会进入调整期,由量的追求转为质的追求。”

 

  对策:警惕江湖式宣传推介

 

  对于公众而言,在乱花迷人眼之中,其实也有一些行之有效的准则去掂量一个展览的分量。

 

  梁江表示,专业含量高的展览基本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艺术成果展,像全国美展,是需要经过严格地评选的;二是学术展,像广东美院的毕业生创作展;三是交流展,从国外引进的一些展览。而有些公共美术机构跟拍卖公司或画廊合作,下面又挂了某公司承办或赞助之类的展览,很可能是该公司包下了所有作品,为艺术家的市场价格造势,这样的展览质量就不是业界可控的了。

 

  同时,梁江还给出了更细致的把握标准:一、看展览的主办单位。如果是中国美协或某个专业委员会主办,其展览一般会比较专业;二、看展览的场地。譬如在广东美术馆或广州美院展出的,比在艺术区或厂房中展出的,可能就更专业些;三、看参展艺术家。如果都有相当知名度,那作品基本有保证,即便不是最好,也不至于难以入目。如果参展艺术家完全不知名,那可能是新秀,就要通过上面两条标准来了解其级别;四,从展览的标题和宣传用语,也可以看出是否具有学术性。如果打着某某大师或某某绝技天下第一的旗号,那基本属于江湖式的忽悠手法,就要小心了。真正的艺术家不需要也不屑于这么做。进一步,还可以看是谁在推介该参展艺术家,业界权威认可的,往往都有一定道理,可信度较高。如果是什么所谓的“宇宙书画院院长”之类在摇旗呐喊,那基本可以断定是不入流的。

 

  分析:联展过多变成了走过场

 

  那么,什么样的展览才算高品质?艺术家和主办机构要如何为公众呈现优秀的展览?

 

  无疑,好展览一定要有好作品。许鸿飞表示:“策展可以起到细节上的提升作用,但总体而言还是看作品本身。因为包装、推广只能奏效一次,下回如果还是老作品、旧手法,再怎么包装推广,也难以让人耳目一新。现在很多娱乐圈的名人也办起了书画展,这类展览只能是一锤子买卖,热闹一下,别人买个一两张作品,不过是捧捧场。如果再办一次,恐怕连朋友都会觉得是浪费自己的时间。”

 

  同时,许鸿飞强调,很多展览让人过目即忘,原因在于艺术家太急着成名,于是不停地参加联展。“譬如说五人、十人、甚至五十人的联展,就像在走过场,观众怎么可能有感觉呢?如果艺术家有实力、够底气,就办个展,让自己的作品在众目睽睽下被一一审视,这才有可能被记住。现在很多人办个展还动不动就打起‘回顾展’或‘总结展’的旗号,我也比较反对。生年不满百,却好像以后就不再创作了。艺术家应该不停创造不停出新,如果作品打上鲜明的个人烙印,又能不停地出新,这样的展览观众肯定很期待。”

 

  就主办的艺术机构来讲,梁江认为,要维系展览的良性运转,必须加强引导,强化艺术批评,健全和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具体到商业艺术机构,华艺廊总经理张向东提出,要在市场和学术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如果永远迎合市场,文化艺术就无法获得发展。很多商业艺术机构过度强调名家,其实名家也要归类、定位,否则观众会觉得每个展览都很重复。今天观众的审美需求是多元的,这就要求展览的针对性要强,对主题的挖掘、开拓、展示和梳理要做得比过去更到位、更专业,让观众一看就明白展览的目的在哪。当代艺术本身就比较费解,需要多加引导;传统艺术其实也需要新的阐释,不能再简单地用名家的名头来‘忽悠’了。”


扫描二维码,关注会展天下,获取更多新鲜资讯↓↓↓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