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年的会展产业链诚信服务商 注册有惊喜

国内需求平台 企业登录中心 帮助中心|

咨询热线:18122113368

在线客服

关闭

看懂艺术展 还需做功课

2018-07-06 10:07

学习看展是没有“天上掉馅饼”这回事的。只有学习艺术史与文化史,别无他途。

  喜欢看艺术展的文艺青年有福了,今天中国的艺术展是前所未有的多。同时,文艺青年有难了,因为艺术展并不像电影,我们往往看不懂。其实看不懂很正常,因为艺术展一开始就是阶层划分的工具。

  艺术展的“前世今生”

  中国最早的艺术展就是文人和政治精英的小圈子游戏。其实中国古代并没有“艺术展”的概念。但并不是说古人的作品没有展示之地,文人画家们在书房、庭院、松林、书画舫展示他们的画作,手卷徐徐展开,长卷用竹竿挑起来。在这些最早的“艺术展”上,文人画家之间的互相鉴赏、评判、口口相传也具备了现代展览的大部分元素,但是还没有现代展览的策划、主题和针对空间的利用。

  在文人集团掌控着政治权力和文化话语权的时候,除了在小圈子的趴体(Party)上展示作品,不存在别的途径扬名立万。传统文人垄断了艺术圈的话语权,那就只有一种展览方式,文人画之外的界画、风俗画等样式都没有机会进入文人垄断的小圈子展览。

  只有当垄断艺术圈话语权的文化精英受到第二种权力挑战,才会产生第二种展览的形式与空间。到了明代晚期,文人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不值钱,商人阶层随着生产力提升和贸易而兴起。为了提升社会地位,商人们挥金如土地赞助文人雅集,进而改变了以前由文人阶层垄断的艺术圈。

  明末清初的中国艺术展览的形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旧时在文人书房、园林中的书画交流,渐渐转移到盐商巨贾的豪宅里,商人阶层成为文人雅集的重要赞助者和书画交流的主要组织者,书画的品位也由清雅悠远的文人品位转为姹紫嫣红的市井审美。

  到了民国,中国绘画的话语权已经由旧时的政治和文化精英手中转到大众手里,传统水墨画家流行结社,留洋归来的新派画家兴办学校,各个派系争先刊登广告、公开办展、大方售卖。艺术生态的多元化背后是民国的政治与文化力量的演变。

  1950年代之后,民国的多元化格局被取代。只有一种艺术风格和展览形式存在。于是,我们看到在1950年代到1970年代的30年间,在官方的展览之外,几乎没有民间的展览空间,也不存在艺术生态的多样性。

  1979年之后,草草社、星星画会等“地下小团体”和非官方的展览开始萌芽,象征着中国艺术生态的多元化再次复苏,在此种文化壁垒突破的背后,意味着原来的保守力量受到了另一种开放的挑战。

  随着1980年代的改革开放与思想启蒙运动的开始,现当代艺术的新潮汹涌而至。当时全国出现了官方体制之外的数百个艺术小团体。他们在自己的宿舍、公园、仓库,甚至马路边上举办了许多前卫艺术的展览,这些民间的展览空间对于官方的美术馆提出了挑战,前卫艺术也在体制艺术的夹缝中露出小荷尖尖角。

  现当代艺术新潮运动之后,中国的文化艺术的多元化生态已经势不可挡。就像中国文化在思想启蒙运动之后再也不会回到懵懂封闭的年代,中国现当代艺术也再不会回到只有一种艺术风格,只有一种形式的展览空间的旧时代。

  作品依然是主角

  说完中国,说西方。欧洲早期的绘画可能是教堂中的装饰,可能是皇室城堡里的点缀,但绝对不是空间的主角。欧洲最早的画廊采取的展览方式是从地面到天花板的密集式挂画,甚至看不到一点墙面。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画家话语权的崛起,他们觉得作品应该是整个展览空间的主角,他们开始争取更为自主的挂画布展方式,现实主义大师库贝尔和莫奈都不满主办方的布展,自己重新设计全新的展览空间。

  今天我们在画廊内常见的单排水平线对齐的画作悬挂方式,直到19世纪末期才开始在英国国家美术馆第一次出现。从此之后,此种挂画方式成为主流,也意味着画廊作为权威的现代艺术体系的建立。

  到了20世纪初,德国的现代主义展览上,组织者开始用白色的粗布作为背景,后来直接把墙刷成白色,去除了干扰作品的因素。白色的墙壁让作品从皇室贵族的金碧辉煌的墙上脱离出来,让作品回归到自身。画廊的白盒子空间抽离了所有干扰艺术的元素,所有的电线、设备都被隐藏在洁白的墙壁和抛光的地板背后,隔离了一切“艺术之外”的因素。作品由空间的装饰品成为空间的主角。

  展览手册和说明牌则尝试让更多的大众了解艺术品,艺术展不再是为了那些从小就受到艺术熏陶的上层阶级而开设。现代展览模式的建立,不仅是对传统展览的观看方式的改变,事实上也是贵族权力衰败,中产阶级与商人阶层崛起的写照。

  但是很遗憾,这种艺术展的低门槛只是针对欧美的中产文青而言,因为我们中国人的教育里并没有艺术这一块,所以再简单的展览恐怕也有些勉为其难。

  知识的储备任重道远

  我们今天的中产与文青愿意放下手机几分钟(因为进了门还是要拍照发朋友圈,所以只是放下几分钟)去看展览,这当然让人欣喜,但是说到如何能够迅速学会看懂一个艺术展,这又让人沮丧。有人说,西方艺术乱七八糟看不懂,其实你是啥都看不懂,包括中国艺术,什么是气韵生动?齐白石为什么好?什么是文人画、院画、界画?你也分不清。所以,第一步还是学习艺术史。

  简单来说,因为艺术展不是电影,电影是由你买单,所以导演必须拍得让你看得懂和看得爽,而艺术展并不是你买单,所以它只对买单的人(业内人士)负责。如果你要看得懂,只有学习艺术史与文化史,别无他途。

  是不是背熟了艺术史上的各种流派就看得懂艺术展了?那只能保证你看得懂以往的展览,要看懂今天的展览,你还得了解全球化、消费主义、文化殖民、种族主义、女权主义、欧洲中心化、个人身份……等等这些欧美当代艺术家最常关注的政治与文化的主题。哦,最近欧美还流行难民题材,你还得学习一堆宗教文明的冲突与恐怖主义的起源,新保守主义与左派思想的分裂,才能看得懂最新的许多作品。

  当然了,话说回来,我们未必需要看得懂,才能享受一件事,很多人其实也看不懂自己的“男(女)票”,可是不也很享受大家在一起的时光吗?去看艺术展也一样。只要谨记拍照的时候,别撞坏作品就行。

(来源:美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