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年的会展产业链诚信服务商 注册有惊喜

国内需求平台 企业登录中心 帮助中心|

咨询热线:18122113368

在线客服

关闭

从一场展会想到的德国制造

2017-09-26 16:09
从成都刚刚回到北京,恰逢第24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公众日的最后一天。从官方网站上获悉,此次的参展商有2407家,涉及86个国家和地区。 中午,我赶到会场时,看到的却是一幅“树倒猢狲散”的破败场景,绝大多数参展商都在打包,展架上已经瓦解冰消。北京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还有外研社……国内出版机构的工作人员基本都找不到了。下午一点半,安慰地发现牛津大学出版社的展台依然完整,并没有工作人员着急离开。 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德国出版集团的展台。下午两点,书籍的摆放依然井井有条,这应该是整个会场上,最能体现对观众尊重和自身专业的展台了,不仅严格地恪守着展会的官方展览时间,和旁边将就凑合的其他国家展台形成鲜明对比。 由此想起在德国,工人修补一条路要花4-5年的时间,路面的厚度让人震惊,修好之后可以用100年。同样的工程我们这里可能两个月就能完工了,但也许不出两年就得重来一次。 我们的确不差钱,差的是踏踏实实把一件事情做成的恒心和长期浸淫在一个行业里才能得到的经验,差的是对专业和人的基本尊重。从一个图书的展场到制造业本身,都可以找到印证。 我们保养一辆车的周期,总被经销商提醒是5000公里,少数的几家德系品牌是10000公里,而在德国,绝大多数家用汽车的保养周期是20000-30000公里或者两年一次。就像德国的汽车媒体,基本上看不到30岁以下的可以做试车报告,能做到汽车编辑这个层面,大多超过40岁。在中国,25岁就敢说自己资深。不过我相信,中国人的“智慧”和套路远在德国人之上。 在德国奥迪,培养一位“质量评审师”需要10年,奥迪为此投入的资金、时长以及复杂而严谨的培训,不亚于培养一位飞行员。在其他国家,10年培养一个汽车行业的人,实在太过奢侈。 被称作“工程师文化代表”的德国大众,一直心无旁骛地致力于传统汽车的核心业务。在德国本土,新车评测要经过300万,甚至是800万公里的长距离实地驾驶,包括极寒的极地,干燥的沙漠,高温高湿的雨林。相信很多精明的新能源车企或者高大上的互联网车企,会对此不屑一顾。 还在皮耶希时代主导的涡轮增压、Quattro全时四驱技术、铝管式轻质车身(ASF)等技术,至今仍被行业津津乐道。此刻我头脑中浮现出应用Quattro全时四驱技术的奥迪A6,在芬兰开普拉市郊以60公里的时速爬上被冰雪覆盖的37.5度的滑雪台,这个场景是德国制造的经典。 说到软件,几乎每个人都会想到微软,但是做流程软件最成功的却是德国的SAP,他们把企业(甚至非生产型组织)内部所有流程都固化到软件里面,把企业里面每个人都通过软件固化到一个功能,从而完成了企业的可靠高效运作。 你说德国人墨守成规也好,因循守旧也好,我就是欣赏人家的技术过剩,一丝不苟。所以,我以实际行动践行这种欣赏——家里的所有的装修材料、家用电器、五金件、浴室设备、锅碗瓢盆、菜刀餐具......统统是Made in Germany,从来没有其它选项。 那些夸赞日本指甲刀好使的人,我相信你们还没有用过Niegeloh;推崇美国JBL音响的,应该听听Burmester后再发表见解不迟;送女友礼物,LV、Gucci什么的真的庸俗了,倘若她不那么从众,Hemmerle真的是好选择;如果送男友,为了表达源远流长的祝愿和独一无二的品质,全世界恐怕没有比A.Lange&Sohne腕表更合适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