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企业咨讯专访巴塞尔艺术展全球总监,每年让价值30亿美元艺术品在全球流动
热门出售信息
2018年第十一届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
2018年第十四届深圳文博会冬季工艺美术精品展
求购一台立式转盘机,双工位,150吨到160吨,最好是日本品牌,年份新点5年内。 求购5年内60吨电动冲压机一台,急,
2017第66届秋季全国五金商品交易会
2017中国国际五金展
热门求购信息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专访巴塞尔艺术展全球总监,每年让价值30亿美元艺术品在全球流动
钱梦妮
2018年3月31日,第六届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Art Basel HK)落幕,在为期五天的展会里,248家画廊参展,总共吸引了8万人次,与去年持平。
作为全球最大规模的艺术展会品牌,巴塞尔艺术展每年会在三个城市举办。美国迈阿密海滩展会在12月举行,去年的第16届有268家画廊参展,8.2万人次参观;瑞士巴塞尔在6月举行,去年已经是第48届,有291家参展画廊、参观人次达9.5万。
在过去一年的三场展会之中,累积25.7万的参观人次中,肯定有大量重叠的参观者。也就是说,同一个人,不管是藏家,还是艺术爱好者、艺术从业者,可能会在每一个地方的展会里多次进出,参观三处的展会。而在累积807家参展画廊之中,也必然有相当大比例是两、三地都参加的同一家画廊。
然而不管怎样,这都充分说明,巴塞尔艺术展在艺术品一级市场上所占据的庞大规模。据公开报道,每年运到巴塞尔展会现场的艺术品全部价值约为30亿美元,迈阿密海滩展会一度在短短几天内就为当地服务业增加了近5亿美元的消费额。
早在几年前,老牌艺术杂志Art Review就把巴塞尔艺术展全球总监马克·斯皮格勒(Marc Spiegler)列进了艺术影响力百人榜,2017年他的排名是第24位。
这位1968年生于芝加哥的法裔美国人,在2012年被委任以全球总监之前,有长达十年左右的时间是一名艺术记者和专栏作家,曾为多家媒体撰稿。在本届香港展会期间,第一财经专访斯皮格勒,请他从全球巴塞尔艺术展会的角度来谈谈香港和亚洲的地位,以及艺术品交易在社交网络时代的新表现。
社交网络开始在艺术市场扮演重要角色
第一财经:有人认为,过去十年来艺术界最大的变化,首先是社交网络,其次是艺博会在世界范围内的爆发出现,第三是中国市场迅速崛起。你怎么认为?
斯皮格勒:中国所在的亚洲市场现在显然要比以往都更为强劲,也更加国际化。香港和大陆在里面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互联网的普及也起到了极大的影响作用,它让普通人都可以更迅速方便地获取信息、查阅专业知识,同时也有助于在艺术品交易之中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第一财经:艺术媒体Artnet在对你的采访中,把巴塞尔艺术展会比喻为Facebook,都是用户展示自己的平台、具有汇聚效应。可是社交网络远没有艺博会本身的历史久远。两者是否有本质的区别?彼此之间的共同点又在哪里?
斯皮格勒:其实这两者完全是两回事。一个有着20亿用户的超级社交网络,一个是全年三场累积才达25万人次的艺术展会。尽管在艺术领域里,巴塞尔艺术展已经是规模最大的组织,但是毕竟我们的工作重点是把各种各样的艺术作品实体、和来自世界各地的人群在现场联系在一起。
虽然两者都有点平台的性质,但是Facebook是人人都可以去开账户,而巴塞尔艺术展则需要经过层层筛选,不是所有画廊想去就去的,除此之外当然还有VIP嘉宾们。所以这是两个运转理念完全不同的平台,前者是以受欢迎程度来决定曝光率,后者则是有着严格的策展和规划。展会组织方有责任最大可能地协助画廊,动用我们在全世界各地的资源和影响力共同取得好成绩。
对于艺术市场来说,社交网络的确开始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很多在香港的画廊纷纷开设了微信公众号,向大陆地区的客户推广自己的展位和作品。Instagram的确有助于传播图片和信息,尽管有些作品特别适合在这上面传播,这也并不意味着艺术家就都会为了传播而创作。毕竟在社交网络上既有好作品也有坏作品,人们也需要去利用不同平台去寻找和分辨不同种类的好与坏,其实,Instagram、Art Basel、双年展、画廊都是不同的平台,各有所长。
中国内地藏家非常国际化
第一财经:巴塞尔展会在世界三个城市连续举办,许多国际大画廊也在世界各地开设分馆,看起来很像是跨国公司或世界连锁品牌。这样扩大规模的优势在哪里,遇到的问题有哪些?
斯皮格勒:我们并不是跨国公司,就是在瑞士的展会公司。当然,我们的规模非常国际化。这样做的好处是,香港的参观者会因此而被吸引去迈阿密和巴塞尔两地,而到了香港,同样也会遇到很多曾经在另外两地常常见到的藏家。
挑战之处可能在于,我们需要时不时问自己,是不是想要把三地的展会都做成一样的?有时答案是肯定的,比如在哪里都希望有高质量的展墙、有分量的活动;有时候答案是否定的。比如一方面我想要和大众产生更多的对话,组织活动向他们普及艺术知识;另一方面又会发现某些对话的内容过于专业,会让当地民众产生心理排斥。所以总的来说,我们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把一个国际化的展会同时做的具有地方特色。
第一财经:香港展会今年是第六年,基本上在过去五年间,它带动起整个亚洲地区对世界顶级艺博会的认知。首先,上海有了更多的本土艺博会,其次东南亚地区也出现更多双年展和艺博会。它们会对你们形成挑战吗?
斯皮格勒:这说明我们在亚洲地区树立了某种交易的模式。那些新兴的艺博会完全不会对我们形成威胁或挑战,就好像我们在瑞士巴塞尔,也有许多欧洲的艺博会在同时举行。
第一财经:你在采访中提到过,亚洲藏家和画廊很快就从香港去到巴塞尔和迈阿密,这意味着什么?香港相比其他两个城市,近年有怎样的变化和战略调整?
斯皮格勒:很多亚洲的藏家首先意识到,可以离开自己的国家,去附近城市的艺术展会看看,进而发现在巴塞尔展会这个平台里可以一次性高效地认识很多新画廊和新艺术家。于是,他们很自然地就会从香港转到巴塞尔,再去迈阿密。这一部分的藏家里,很大一部分都来自中国内地,比如木木美术馆,他们的收藏非常国际化。
从销售方面看,香港巴塞尔完全没有任何问题,资本环境相当好。香港是一个真正的国际金融中心、商业大都市,特别适合做生意。
第一财经:艺博会在世界范围内爆炸性扩张,双年展、美术馆也都十分活跃,这是一种错觉还是现实,真的有这么多艺术家创作了这么多作品吗?真的有这么多买家需要大量购买艺术品吗?你是怎样看待整个全球艺术界的?
斯皮格勒:我不知道,毕竟在香港就真的见证了这么多交易。你可以这样想,世界上现在有着比以往更多的人拥有财富,他们的财富足以购买艺术品,但真正涉足这个领域的还是极少数。所以这是真的。
十几年在这行,我觉得越来越有趣了,因为艺术不再是停留在西方狭窄的领域里,而是真正全世界共同参与的事情。我热爱艺术。
来源:一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