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会展业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随着外资展览企业的进入,国内会展企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国际化成为国内会展业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必由之路。目前,包括自办展的展览馆、民营展览企业以及社团协会等展会举办主体都在“摩拳擦掌”,探索国际企业模式。
自办展的展览馆
缺乏专业性与可持续性
从经营展览场馆,到培育自己的品牌展会,到拓展全球化市场,科隆展览一步步发展壮大,成为跨国展览巨头。其发展模式有助于国内展览场馆对于国际化之路的探索。
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陈泽炎表示,对于北京而言,具备像科隆国际展览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隆展览”)这样规模的展览公司,当属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展集团”)。中展集团隶属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1985年建立,发展至今已成为集展馆经营、国内组展、海外出展以及展览工程多项综合配套业务于一身的集团企业。陈泽炎指出,同样是依托于展览场馆,并拥有政府的支持,中展集团的发展模式与科隆展览很相似。
目前,除了中展集团,北京的一些展览馆也在自办展览,如国贸展厅的展览部具有自办、合办展实力,并具有丰富的办展经验。展览馆通过自办展览,一方面可提高场馆的使用率,增加经营收入;另一方面也培育自己的品牌,保证展会不会流失。目前很多展览场馆面临高空置率的现状。为了缓解经营压力,一些展馆选择自办展览。
中国会展门户创始人黄勇指出,科隆展览的发展模式不具有复制性。目前展览馆自办展主要面临两个问题:一是专业性不够;二是不具有可持续性。举办展览需要专业的会展人员进行操作,如展览会主题的设定、市场定位、前期论证等都需要高素质的会展人才,而一般展览馆不具备这方面的人才配备。此外,展览馆资源缺乏,不足以调动起足够的参展商、专业观众参加展会。专业性与持续性是目前制约展览馆自办展的主要因素。
民营展览企业
资金短缺与内外展的断层
以振威展览公司为代表的北京民营展览企业通过数年的积累,培育出品牌展会,并逐渐辐射全国。在经历过漫长的原始积累后,民营展览企业开始尝试走向国际市场。业内普遍认为,目前,国内本土的展览企业走向国际化所面临的是资金短缺与知识的断层;国内展览企业想要走向国际化,需要跨国的展览巨头进行资源整合,包括资金的注入与人才的输入。
大新华国际会议展览有限公司总经理倪晖也表示,国内展览企业扩大规模、走向国际化主要面临资金不足的问题。企业试图通过上市融资,但因国内的资本市场并不那么认可轻资产公司而受阻;另一途径是吸引其他行业的龙头企业进行投资。目前海航集团正在规划投资会展业,这或许是未来展览企业解决资金短缺问题的有效途径。此外,在缺乏资金的条件下,展览企业通过与国际展览公司合作获得资金支持,不失为一种快速扩张的途径。
黄勇认为,民营展览企业国际化面临的另一困难是境内展览(以下简称“内展”)与境外展览(以下简称“外展”)之间的知识断层。目前,国内的展览公司经营的业务范围要么是内展;要么就是外展,提供境外展会代理服务,鲜有兼顾两者的企业。目前,专注于从事境内展览的企业,缺乏操作外展的背景知识,也缺乏相应的参展商、专业观众资源;从事外展的企业同样面临相似的尴尬。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会展经济与管理系副教授高凌江指出,当国内本土展览企业走向国际时,当地不同的商业习惯、法律法规都将是企业面临的壁垒。
社团协会
依靠外包致使协会规模受限
目前,国内的社团协会借助其所拥有的资源也在举办展览,这类展览在整个行业中占一定比重。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副会长赵春毅表示,目前社团协会通过展会规模扩大走向国际化的可能性不大。一般协会一年举办一至两次行业展会,收入用于覆盖协会的日常支出。
资料显示,协会的主旨是发挥其作为服务、咨询、沟通、监督、公正、自律、协调的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并不会像企业一样以追逐利润为目标,因而社团协会借助展览走向国际化的目的性不够;另外,一般协会的人员比较少,当操作展会项目时会将一些服务分包给外面的展览公司,协会多主要作为主办方。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降低了协会举办展会的风险,也决定了协会的规模不会过大。因而,协会作为展会举办主体,其扩大规模走向国际化尚未成熟。北京商报记者 韩金萍
小故事:
科隆是如何发家的?
现代历史上第一届科隆展览会于1924年5月11日拉开序幕。展览会只有3.2万平方米场地,只允许1.3万个达标展商中的3000个获得展览权(其中包括45个外国参展商)。这次展览被看做一个标准的展会样板。此后,独立展会的举办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科隆展览有限公司这一品牌也逐渐发展起来,它的发展离不开品牌展会项目。
扫描二维码,关注会展天下,获取更多新鲜资讯↓↓↓
(来源:北京商报)